思想引擎
01 五问雕塑——关于中国当代雕塑的高端笔谈

    “思想引擎”拟出五个关于中国当代雕塑的问题,邀请了几位具有代表性的第三代雕塑家进行笔谈。我们的目的是:一、意欲标示出中国当代雕塑的整体位置和思想境域;二、意欲激发更为深入的分析和积极的探讨;三、意欲为中国当代雕塑构建民主平等自由开放的学术氛围。
    问题可能有点大而无当,但我们的意愿积极而真诚,希望能触动甚至激活雕塑界的思想能量。非常由衷地感谢几位拨冗惠复的雕塑家(曾成钢因为参加全国政协会议未能参与笔谈),按照收到惠复的先后顺序他们依次是:
    1.陈云岗——西安美院雕塑系主任,本土文化精神与架上泥塑语言坚定的守望者;
    2.展 望——中国第三代雕塑家中具有国际性的两三个人物之一;
    3.龙 翔——中国美院雕塑系主任。1980年代他走向形式抽象的作品是雕塑界寥若晨星的亮点之一;
    4.焦兴涛——新任四川美院雕塑系主任,第三代雕塑家中年轻的代表;
    5.何力平——第三代雕塑家,1980年代他曾经是雕塑界的思想利器。
    6.王 中——中央美院城市设计学院副院长。雕塑界活跃开放的头脑之一。
    7.隋建国——中央美院雕塑系主任。中国当代雕塑学术前沿探索性的标志人物。
    他们的答复并不是标准答案,但可以看作这个境域中几个鲜明的甚至是边界性的思想坐标。其中可能存在极大的差异或对立,但这正是中国当代雕塑思想空间内在的张力和动力——没有对立就没有运动,没有距离就没有空间,没有空间就没有丰富性。革命和坚守从来都是彼此依存相互转换的。
    最后,我们非常希望对这些问题保持思考或依然困惑的雕塑家朋友加入到这场讨论中来!

    一.
    当代雕塑应该是当代文化、当代艺术的一个子系统。有一种看法认为相对保守的观念体系与假借后现代之名的伪现实关注形成了中国当代雕塑“保守+媚俗”的惰性困境。真正意义上那种前倾的学术姿态和精神姿态匮乏,在当代艺术的系统中,处于相对滞后和弱势状态。但完全相反的意见认为中国当代雕塑坚守泥塑传统,吸收动漫语言,关注社会生活,强调问题意识,正处于欣欣向荣的发展上升期。
    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陈云岗:从艺术分类学角度看,雕塑从来都是文化艺术中的子系统,不惟当代如此。
    关于“保守的观念体系”。我认为中国当代小则艺术界,大则思想界与文化界,是否具备着并运行着或是开放的、或是保守的“观念体系”?如果有,则也应是呈现为一种艺术自律性的具有纲领性效应的、在切实发挥着显效的东西;如果没有,此词则不成立,或尚未构成一个值得设问的问题。我的看法是:当今没有这么一个“观念体系”的存在。当今是一个浮躁肤浅,急功近利,渴望暴富、暴权、暴名的时代,整个社会沉浸其中,并未如人们所设想的那样,行与知统一在某种足可称为体系的框架之中。所以,构建体系的路还远,而观念体系构建的逻辑氛围在哪儿?
    关于“伪现实关注”。某些词纯属理论家的臆想与自造!如果是真切的现实被关注了,那么就不存在“伪”不伪的问题。关键是对现实关注的定义与理解。现实是真实的、至少是按照唯物论观点——人通过各种感知器官所收集起的,来自自身以及自身之外的各类信息的集合体,并且对此集合信息经过分析过滤后所作出的有价值取向的判断。关注,即是对其作出了程度不同的意志反应。同一的现实,在哲学家、历史学家、艺术家、政治家等不同阶层人士的“共同关注”下的结果是绝不相同的。那个现实正如太阳,不同的人如在用石镜、铜镜、钢镜、玻璃镜等介质来感知被反射的阳光时,其结论自会各自不一。但是不幸,我们只能揣测艺术家(画家、雕塑家)们的关注现实的态度是否存在“真”、“伪”问题。
    如此,关注,即关切、注意之谓。作用于美术家即是将自己身处其中的现实通过作品将自己的态度看法予以表达出来。无论是什么结果,都是“关注”的结果。问题的焦点在于态度的真伪、情感的真伪。当代艺术中跟风逐潮情形下的状态,雕塑家难以把持自己的情形下,使当下的“关注”一词增添了“批判”的义涵。这其中自有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伪“关注”。
    关于“滞后”与“向荣”的判断。这纯属仁智之见,岂容发问者统一之?你倒是说呀!
    展望:当代雕塑应该是当代文化、当代艺术的一个子系统。
    是否也可以这样说:当代雕塑还不成系统,还只是当代艺术中的“另类”,当代艺术是艺术中的一个子系统。
    泥塑传统、动漫语言这些特点能代表整个当代雕塑吗?据我所了解,很多活跃的年轻雕塑家并不是这个路数的,是不是我们太过看中这一类了,如果年轻人简单到只会跟风,他们自己会承担后果。我建议单独把这个作为一个现象来讨论,但不要上升到当代雕塑的整体。而作为现象,我又认为它不够重要到我们要费心力去讨论,应该说,这个现象并不成熟。
    雕塑没有问题,学术姿态也没有问题,尤其在当代艺术里,有问题的是雕塑家。看雕塑就可以了,不是只有雕塑家会做雕塑。
    龙翔:我以为两种看法各执一端,都没说到中国当代雕塑的本质,真正的问题所在是没有找到自己的根本,也就无法真正的明确职责与方向。
    焦兴涛:站在“雕塑”之外看雕塑,前一种观点情绪激烈倒也一针见血;倘在“雕塑”之内观雕塑,后者的结论乐观似也无可厚非。
    突然想起一句用得烂俗的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王中:梁思成先生说过:“艺术之始,雕塑为先”,雕塑的“底盘”好像先天厚重,似乎注定行动缓慢。上世纪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全面释放时,中国当代雕塑的发展相对滞后,进入21世纪,特别是从2005年以来,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在西方资本强势介入的背景下,显现出了加速的发展,表面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在这新的转型期,大量当代雕塑的语言样式明显受到资本市场的牵引,繁衍出新的“彩塑”样式,一时间烤漆房几乎成为当代雕塑的附属产业,这样的创作相对于传统的现实主义艺术而言,不过是表象上的变化,本质上依然未能摆脱“表象观念”的尴尬,更没能形成新的创作观念和方法,从市场的反映,“兼工带写”更容易获得赏识,充其量建立了艺术商业化新的标准,而对新的文化方向的探寻似乎仍在混沌之中。
    换个视野来看08年的全球金融风暴,中国当代雕塑与资本暂别蜜月之后可能促使其进入一个冷静期,它可能使我们超越市场,更多站在历史的角度来思考中国当代雕塑的去从问题。“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隋建国:我的看法是这样的,其实要是看整个雕塑圈的发展,按说也是变化够大。不过因为咱们的社会发展更快,雕塑的演化和演进被时代抛在后面了。按说太快的演化是不健康的,可是从这点上来说雕塑已经演化的够快了。我觉得丰富其实也够丰富了,不过这个丰富大部分在世俗层面上展开。真正的雕塑核心语言问题:比方说空间、材料语言这些最根本问题反而没接触到。就像赶集看地摊,地摊上是什么都有,但它在地上,不能往上看,往上看什么都没有。我觉得这是一个咱们的问题。丰富是丰富了,但是丰富在哪个地方。
    二.
    在各种艺术门类彼此渗透融合,甚至艺术与生活的边界业已含混不清的当代观念语境中,我们讨论雕塑的概念是否仍然有意义?这个概念是不变的还是变化的?它的边界应该清晰还是模糊?我们是否有可能重新定义雕塑概念?
    陈云岗:艺术与生活如能真正交互含混,那就是人类社会达于最高境界了。但远未如此。
    雕塑的概念问题是一个“雕塑”一词仍在使用,仍有特指价值时期意义不失的问题。雕塑的概念本来就是人们从认为属于或是具备某种共同特征的造型艺术中分析概括出来的。其因果关系必是东西在先,概念在后。我以为,雕塑的概念应该是清晰的;雕塑的边界应是具有有限包容性的;雕塑的概念是会变的,但其基本属性是不应背离与逸出的,所以,变的速度是缓慢的或是微量的。再则,重新定义雕塑概念是一种立法心态的反映。最多可以做一点见仁见智的解释吧。
    展望:事实上,艺术与生活还是分的很清,不是在观念上,而是在市场里,在价钱里,我这么说不是在开玩笑。
    雕塑正如油画、水墨,没有道理不让这种艺术形式存在,但也不可能没有变化,它只有在变换之后才可卷土重来,如果不变了,才是它准备消失的开始。它与其它艺术形式的边界是即清晰又模糊,甚至将来可能是它的常态。其它的都应该建立在艺术的层面上来谈。雕塑首先是一门艺术,然后才是雕塑,永远都可以重新界定它的概念。
    雕塑是当代艺术中的一个类别。没有时代特征的雕塑即是装饰品或工艺品。
    龙翔:讨论是一定有意义的。雕塑概念是不变也是变的,是清晰也是模糊的,可重新定义也可不重新定义。
    焦兴涛:艺术的灵魂是创新。在固有且已经十分完整的的话语系统中,要去获得突破和改变是困难的。
    今天,让我们坐下来喋喋不休地讨论什么是雕塑或者什么样的作品才可以被称之为雕塑,我想意义不大。什么是传统意义的雕塑,其实不需要我们去讨论,因为早已经有明确的定义和规定;什么是当代雕塑——尤其是什么是中国当代雕塑——在中国当代雕塑的实践和建构并没有充分地展开和进行的时候,这个问题的讨论又显得为时过早。
    我想把这个问题具体化:
    我们讨论传统雕塑的概念是否有意义?
    当代雕塑的概念是不变的还是变化的?
    当代雕塑的边界应该清晰还是模糊?
    我们是否有可能重新定义当代雕塑概念?
    ——你有答案了吗?
    王中:传统的学科分类使我们带有很多惯性思维,雕塑在当代似乎很强调一种进化的艺术观,建立于一套人为过程的演进上。“雕塑”好像被“装置”或其它什么所替代。其实这只是词汇问题,如果仅从字面上解释,“雕”即石雕,“塑”指泥塑,别的材质都非其所指,那雕塑可以与工匠等同。
    “世界上只有变化本身是不变的”,也许我们应该换个词汇来形容这些占有空间的东西,它通过一种更深刻、更多样的空间性表达、将进入这个空间的人扣紧,在刹那间、将具有整体性的深度内涵直接作用人的精神世界。只要能够提示这个时代的重要文化命题,影响人们的价值观,或者是唤起公众新的文化认知,都可以成为新的艺术。无论如何“雕塑”的内涵将随着人及自然本性的了解而丰富起来,“雕塑”也将迈入一个更为广阔的境界。
    隋建国:说个极端点的说法,雕塑就是捏泥人,或者打石头人、木头人,这是老百姓的水平啊。这是在中国这个背景下,你要是从人类整个文明发展这个大背景来看的话,这个问题早就解决了。
    欧美是不一样的,它已经经过了现代艺术的洗礼。在整个现代艺术革命的浪潮当中,写实雕塑已经被边缘化了,这是他们的背景。在中国因为咱们到现在也没有经历过雕塑语言的这种洗礼,我们的现状是这样。但我倒觉得不是咱们非得去经过这个现代雕塑的洗礼然后才可以现代化?没有这个洗礼是现实,你可以在自己这个基础上根据自己的问题发展自己的语言,这个是可以的。但是你真得搞清楚,其实很多话别人说了一万遍,自己还能用它说什么呢?说了一万遍的话你还说,肯定就没意思。当然你可以假装说我哪知道人家说了一万遍啊。那就是你的视野不够广阔,没有把整个人类文明纳入自己的视野。但是话说回来,也不是说你从写实雕塑里面就走不出一条道路,我相信是可以走的。但是当你有些基本的雕塑语言
问题没有解决的时候,你在以后发展的时候还会遇到它、还不得不去解决它,这就是我坚持为什么在学校的教育里面现代雕塑语言这一块还是要适当的传授。其实你躲不过去的,不过就是由于生活所迫,因为社会发展太快,你不可能跟社会商量说大家停一停我们先把这边弄一下咱们再一起发展,这不可能。原来赤着脚,有双鞋穿就不错了,没有理由选布鞋或皮鞋,没这个资格,只要能有鞋穿总比赤脚好,能走路脚不疼就行了。在一些比较基础的学术研究和教学领域里这个课倒是可以慢慢地渗透,变成咱们自己的基础语言。但我觉得也不是着急的事。
    三.
    从艺术史的立场看,现代中国雕塑的现代主义进程并没有充分展开和完成,其中应该包括并得到解决的问题有:雕塑语言的纯粹化和本体化;雕塑形式的革命与原创性;雕塑-艺术理念的反省和拓展;雕塑家个人创作精神的自由与独立等等。你认为是这样吗?这种缺失对当代雕塑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陈云岗:关于“现代中国雕塑的现代主义进程”。存在不存在这么一个“没有充分展开和完成”的“进程”?我的理解是:这纯粹是一个纵向时空序列下的一个带有不可逆性质的过程。从发端到当下,如山溪流水,自然而下,流经哪里,浸润哪里,哪里就留下痕迹与发生反应。不会因为是否得到充分展开和完成,再让时空倒流回去重新充分一次,正如历史,一旦发生,再不可重来。
    但是必须强调的是:雕塑语言的纯粹化与本体化是绝对应该清晰恪守的原则。在符合雕塑的原则的框架内,诸如泥塑传统、动漫语言、形式革命与原创性等等,凡具有明显外部表征的变化都是可以含纳的。至此,站在艺术史的立场看待坚持与拓展的问题,只要不将其极端化与绝对化,二者是不可割裂看待的。
    坚持雕塑的原则是最低的底线,在此底线上展开的任何反省、创新、独立精神表达等,都是许多人共同的愿望但结果却是因人而异的。当下的中国艺术界,求新异是主要思潮,但绝对不会发生所有从业者共同趋于某一种观念,某一种形态的现象发生。各种复杂因素作用下,从来都是个体之间天然存在着差异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关于“个人创作精神的自由与独立”。站在客观的立场上看,历史上的艺术创作环境,在中国,是否有过比当下更宽松的时期?不可讳言,只要不触碰有关的政治红线,还有什么人限制什么人应画什么不应画什么的事否?若说精神的自由与独立未受到舒张与表达,限制纯粹来自自心。自由与独立不具有绝对性。而对自由的理解与认知,尤其是艺术创作中的自由,实在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千差万别的诉求所派生出的对创作自由的期待值是有着天壤之别的。独立精神同样如此,非有坚持自己艺术理念之坚定信心,且至少有着对自以为是走得下去的道路充满信心者,是无所谓独立性的。然而谈艺术创作中的自由与独立精神,无法回避的是艺术门类历史的影响与创作群体间不确定思潮的影响。若此,谁又能自由到独立的“雕塑”艺术之外的地步呢?我的看法:只要某某还未舍得放弃雕塑的门类特征,那么所能够有的自由与独立就十分有限,止在形态与材料层面尔!但勿言“意义”。意义是有的,思想也是有的,但到底有多大多少、多深多广,请作者让历史去说。庄子的境界不可谓不高,精神不可谓不自由,扶摇九万里,背负青天,俯视人寰。但当时只是理想的放飞,今天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谷歌网在“太空中”放大地球,找到你所在的城市、街道、乃至你住的楼房,但很难找到你所做的寄托了诸多观念的雕塑。
    如此,径可戏问,雕塑能够唤起热情吗 ?可以。雕塑能够表达思想吗?可以。雕塑能够爱国吗?可以。但雕塑能够救国吗 ?不能!雕塑能够获取政权吗?不能!中国雕塑能够去拉倒巴格达的萨达姆塑像吗?更不能!
    展望:时代一直在变化和流动,有必要回头从走一遍吗?我看没必要,一边向前走一边解决问题就可以了。当我们谈论现代雕塑这个词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国际化了,也就是说,重新建立所谓只有中国的现代雕塑学术系统是很难的,缺少例证,但作为中国现代雕塑的现象研究还是有空间的,现代社会中的学理问题离开了国际学术是不可能单独存在的。模仿的东西谈何学理呢?站在多元的立场阐述这个现当代语言的问题更有价值一些,多元概念当然也包括以欧美为主的西方。独立的创作精神不是在口号上的,它存在于科学的坐标系统当中的定位。 除了纵向的历史观外,我认为横向的比较更容易看清道路。属于知识分子自由与独立的那一块,很难局限在雕塑范围内谈,同样需要独立面对。
    龙翔:这里罗列的许多问题,从根本上说不是现代雕塑的问题,是整个社会的价值判断问题,是历史文化所引发的问题。
    焦兴涛:这个问题的危险性在于:假如我们能够把西方现代艺术的课程补上,假如我们完成了中国雕塑的现代主义进程,我们面临的很多问题就都可以得到解决。事实上,西方当代艺术是建立在西方哲学的基础上的。我们缺乏的不仅仅是艺术的某个阶段,而是中国哲学和中国艺术精神的现代化历程。中国当代艺术实践呈现的一种缺乏深层的精神独立性的状况,全部归咎于艺术家固然不公平,但也对具有责任感的艺术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85新潮可以看作中国艺术对西方现代艺术流派的集中演练和学习,只是这样的阶段并没有为中国艺术的发展形成独立和有价值的艺术精神提供可能,对手段和表现手法以“借鉴”的名义进行借用,似乎是这一阶段最重要的收获。在此时的中国雕塑界,形式和材料的实验是最重要的武器和突破口,以此来与巨大的传统压力进行突围和对抗,雕塑在这一时期的努力无疑是有价值的,它标志着雕塑家开始摆脱对主题先行和叙事性模式的依赖,转而寻找和探求雕塑自身的语言特征,而不是作为文学和绘画的延伸和附庸。只可惜,这一探索被随之而来90年代城市雕塑的市场化进程打断,对雕塑语言真正意义上的探索仅仅存在于少数雕塑家的个人艺术实践之中。
    “语言结束的地方,音乐得以开始”。那么,什么是雕塑有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最重要的特质?除了象征、比喻和叙事这些文学化的借用,体积、空间、材料的习惯性思维,雕塑的当代性在语言方式上面的体现是什么?雕塑又应该从哪里开始呢?——这个问题如果没有解决,就不得不继续面对。
    王中:这个问题的提出本身说明了另外一问题,它反映出整个中国当代美术的心态,急于总结、指导艺术的发展。这种逻辑似乎足够深刻,但它的深入性有多少,值得讨论。
    如果我们需要“野心”,这二字应该从“视野”和“心胸”中提取,当代雕塑对人类艺术语言上的贡献和创造的有多少才是我们应该反省的。
    中国当代雕塑发展至今,无论是任何的样式,观念,派别,从很大程度上借鉴了西方现代艺术。我觉得这是一个大的变革时期,这个变革成就了中国现在社会的丰富性,它提供了艺术创作的多样化土壤,国际性标准和区域性标准不可能有适合中国当代的固定准则,多元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人类的心智就是坐标,当代的精神背景,作为当代人和作为整个“人”的心理取向以及艺术家的个人灵魂应是思考的前提,也许我们需要建立一种新的认识。
    视野决定距离,大多数雕塑家不是麻木的,但能够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沉下来从事一件事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把社会提供的信息和自己的艺术联系起来,不仅要智慧和思考的高度,不断的实践也是一种态度。
    隋建国:影响就是不健康吧。应该是上下左右都有接触,而不是什么省劲儿去弄什么,不肯难为难为自己。我想这应该是算一种危机吧。
    这是不健康的,但是好像还不可避免。有时候我觉得这是时代的悲剧,就好像当年录像带的制式,最终哪一种制式占市场份额最大,那么另外的制式就会慢慢地萎缩。因为消费的需要,它确实需要有一个统一的制式。但是当科研开始的时候,制式是不统一的。
    最终的选择可能不是最好的那个,也许是比较差的那个或中等的那个成为占市场份额最大的。它把所有东西都吞掉。如果我们不注意这个问题,那么劣质品种驱逐优良品种这种事就很可能会出现。到时候大家再回头来说“劣根性”,但是不解决问题。所以我觉得年轻人出现这些问题根源可能就在前一代人身上。我们这一代现在都是各个雕塑系的主力,尽管这一代人也都在不断地蜕变,但是能教的东西还是有限,也没有几个人说他能特立独行地坚持自己的看法。因此也就很难要求更年轻的一代会怎么样。所以现在更年轻的一代有出息的呢,倒是不受雕塑的影响,他跟装置、新媒体这些东西、跟当代艺术去一起运用,反而会带来雕塑上更好的语言革新、更新的样式、更新的立场,更新的角度。所以我觉得反而不太敢对雕塑主流寄予太多希望。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主流要有一个反省的意识。希望个别人能坚持自我。徐悲鸿是标准的学院派,可是关于艺术家的个性他曾经说过“独持偏见,一意孤行”,这个话放之四海而皆准。不要跟大家说同样的意见。这个精神要一代代地传下去,这个是最重要的。
    说到底其实在国际上,所谓的前卫艺术它之所以产生,它的背景就是有一个主流艺术,多数艺术家在主流里。但有些艺术家他们的想法进不了主流,永远是在按自己的想法摸索,这就是前卫!所以这个机制就已经放在这儿了,既然有主流就一定有前卫。雕塑界也是一样,那些固执己见的人就是雕塑界的前卫。主流不用鼓励也有营养也有生存空间。那些特立独行、那些不被关注的边缘的其实就更需要关注。我觉得不用说语言建设,他只要有个性就应该支持他。
    他确实是没有那么完善、没那么完整、很偏执,但是艺术就是靠这个,艺术的活力、艺术的价值也都在这个地方。
    四
    从方法论的立场看,中国当代雕塑是否还有可能性?其一,是否可能深化?其二,是否可能创新?这两个问题又有两个不同的参考系统:其一是中国的参考系统;其二是国际的参考系统。
    请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方法论在任何系统中的价值都是不言而喻的,在现代主义的系统中更呈现出进化论意义上的精神价值。而在后现代消解宏大历史叙事的语境中,你是否仍然认为方法论的原创性是绝对第一性的判断标准?如果消解原创性的首要地位,那么你认为就艺术而言,还有什么比方法论更重要的东西吗?
    陈云岗:从方法论的角度看雕塑,必然是会不断创新的。方法论的进化论色彩也是必然的,但方法论的属性是并不彻底独立于认识论的。二者是交互影响的。所以,方法论的“进化”,也是伴随着认识论的深化而衍进的。
    中国雕塑的创新所面临的两个参考系统,作为雕塑家来说是当下存在中所必须面对的现实。首先,谁也不是凭空自天上掉下来的雕塑家。那么其成为雕塑家的过程就是在“两个系统”作用下生成的。无非两条路线三种状态:要么中,要么西,要么有中有西和不中不西。
    后现代理念消解了宏大历史叙事的语境是当今的总体氛围,但这并不危及方法论中所涵盖的原创性问题。宏大的历史叙事不“叙”了,总还是要进行“渺小现实的叙事”吧!更个性,更私密、更极端的内心独白式的视觉样式,或是刻意寻求感观刺激,挑逗感知神经(如果确有如此高明的话),也得是由方法论的层面入手与体现的。
    本人曾撰文质疑当今屡屡滥用的“原创”一词的合理性问题。我的看法是:从广义角度讲,当代没有原创,只有“实用新型”。雕塑家只能在早已被创出的雕塑表面上做点小变化,写点小文章而已。但之所以人们很乐意自道或道他人有原创,一是说明对原创一词缺乏甚解,二说明相对自己所见来说有新异感,三说明人人都是政治人社会人,稍有暗示,便如获宝般地心领神会。于是“原创——原创——原创个鸟!”
    方法论是实施原创性的低级构件。但人们似乎从显象的层面上也只能在方法论层面进行有效探索,所以,从根本上说,任何对方法论的更新与添加,都动摇不了原创性的重要性。
    展望:理论上讲,任何事情只要探索永远都会有可能性,我们不必担心这个问题,真正担心的是我们有太多的近乎随意的可能性,毫无逻辑地嫁接在对思潮追风上的可能性。中国需要创造思潮,需要内在逻辑上的具体而又坚实的学术推进。针对国内问题可能在世界上不够先锋,针对世界问题可能在国内没有迫切性,关键在于选
择, 有得必有失,不能患得患失。
    “原创性”事实上是存在的,只是对这个词的意义现代与传统的解释不同,传统的思想认为必须是自己开创的才是原创,这种略显粗糙的感性思维实际上忽略了一个事实,在这个世界上人是不可能原创物质的,物质是上帝或大自然的创造,人不过是发现、重组而已,提出“人还能做什么?”是近现代工业革命的精神成果延续,但是它也必须面对人不可能创造原生物质这个事实,以及一代代前人积累的创造成果,因此,原创的内涵仍然是在发现与重组的基础上,在这个层面上目前还没有止境,只要你承认上述两个前提:上帝与前人的成果。在这个意义上的原创还是存在的,否则就不必有发明专利这回事。事实上在当代人类的意识中,原创的界定变得更为科学,更有上下文的关系,更有内在逻辑性,是把直觉转化为科学理性的过程。
    龙翔:中国雕塑是具有可能性的,但不是深化也不是创新,是要明确艺术的根本问题。它的参照系不是中国也不是国际,而是天、地、人。比方法论更重要的是认识论。
    焦兴涛:这个问题超出了我的思考能力,只好放弃!
    从艺术的核心价值来讲,艺术的表达和言说的方式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常常把方法论混同于某种具体的表现风格和技巧,其实,方法论是艺术家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和角度进行思考和阐释的完整的表达系统,它是一个艺术家思想判断、理性认识和直觉经验的混合体,其作品的语言方式具有多义、模糊甚至冲突的丰富性,是艺术最具有魅力和价值的地方。
    以中国当代艺术为例,最初的阶段,“问题——题材”是最重要的,当代艺术和中国现实的关系和针对性无疑是首要的,因此,虽然我们可以在之前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中,看到几乎全部西方现当代艺术的表现手段和效果方法,但是因为其“中国”和“当下”的内容,而使得他们在中国当代艺术的进程中具有了某种合法性,这种合法性更多地体现为作品内容上的“政治正确”,而非艺术言说方式的独创性。时至今天,当我们的当代艺术曾经最锋利的“题材”的利器被庸俗化和市场化之后,语言方式的问题变得更加凸显,“鹦鹉学舌”似的“挪用”已经很难成为缺乏原创的遮羞布和挡箭牌了。
    王中: 实际上大家有这种认识,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我们旧有的概念太牢固了,如果我们非要说系统,我可以列出更多系统,比如说“前卫艺术”、“商业艺术”、“实用艺术”、“应用艺术”、“时尚艺术”、“官方艺术”等等。推导的“数学模型”可以应用到物理、化学甚至到经济学,但在文化生态中则无法建模。未来艺术的发展是不可预知的,我认为在今天这个时代大的格局下,在中国这么复杂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层次中,文化生态必然“杂草丛生”,必然产生很多新的东西,有些我们身处其中判断一定是徒劳的,但有一种方法论可能有效,就是任何旧有的形态和概念都是可以重新审视的,重要的是要重新找到他们之间的关系。
    对艺术的判断,可以是现代,也可以是将来。一个艺术文化体制的创新,一个艺术创作方法论的更新审视,这应是我们今天看待中国整个艺术生态的基本意识,它能够使我们的工作有一个比较好的坐标,而不必陷入到简单和偏颇的方法论的传统结构中去。
    隋建国:我觉得当然有可能,且可能性一点也不必别人少。如果你知道别人把什么事情都做过,就说明你的眼界已经很不错了。你知道别人做过什么事,而且别人做的道理在什么地方,其实你也就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或者自己能做什么。另外我觉得最关键的问题是:不管你想做什么东西,这个东西都是由你的社会环境、你的生存环境、你的所有的技术手段综合下来的一种选择。倒不是说别人要求你做什么,而是说你在这个环境下能调动的手段就这些。关键在于你能用这些东西把你的生活表达出来吗?你表达出来的生活让别人看是新鲜的吗?我觉得今日中国它的精神一定是别的国家没有的,你真表达出来了,别人一定会看的清清楚楚,一定会刮目相看。关键在于你能把握到、你能表达出来,这是最关键的问题。这时候我觉得倒不在于你用的是电子媒介还是泥塑还是最原始的陶之类——我倒觉得不在于媒介上,而在于你用同样的东西能表达出这个社会的精神。
    如果你能寻找到一种语言把今天的生活表达出来,这就是原创。因为你要表达你的生活用别人的语言是没有用处的,有可能么?
    你怎么能用别人的语言把你的生活表达出来啊。你要表达你的生活,就一定用你的语言,一定是原创。像美国Andy Warhol大概是六七十年代真正代表美国精神的艺术了,他那个丝网印,那种技术别人用没用过?用过啊。怎么他弄出来就那么美国,他就是丝网印嘛,照片底版做的丝网印,但他的语言跟它表达的美国精神最贴合。你能说他是抄别人、用别人的吗。所以我觉得不用纠缠于这些语言啊、方法啊,其实你可能有你自己的方法,但是当你不能把自己痛快淋漓地表达出来的时候,不能顺带着把你这个时代的精神表达出来的时候,你这个方法无效。或者说不被人关注。你要是能痛快淋漓地把自己的真实存在表达出来,那我觉得你也就能把你生存的时代表达出来,那别人也就能关注到你了,因为你确实跟别人不一样。这就是是时代精神个性带动方法和语言。
    当然,科学技术可能会带来艺术的革新,这些技术手段都有时代精神的含义。有了都市,有了都市生活,有了高速铁路,有了飞机,你的思维肯定会不一样。
    其实艺术家在他工作的过程当中、或者说他在思考自己的艺术过程中,大概都有自己核心的东西。这个核心的东西决定他能干什么,或者实际上他只能干什么。比方说如果有个艺术家天天琢磨着怎么做一个特别感动人的形象。他觉得那个东西牵动他一辈子,对他来说是最重要的记忆,想把它表达出来。但如果换一个人并不对形象感兴趣,只是对泥巴抹来抹去的痕迹感兴趣,他既可以在做人物形象的时候来抹这个泥,也可以做抽象的东西,甚至可以做一面墙就抹这个泥。关键在于什么是他最关心的东西,他最关心的是抹这个泥,还是用泥来做一个形象,这个是不一样的。有的人特别具体,有的人特别抽象。我做《大提速》,其实我关心的是怎么来把握空间。你可以拿一个杯子,你可以把握这个杯子的空间。如果你能把握一个屋里的空间, 9米×9米这个空间,你怎么能把这个空间传达给别人,让别人知道空间是可以这么来把握的。你就会想尽各种办法。遇到环铁,我就只有用录像,这十二个录像,可以把九公里周长的这个铁路装进来。我这十二个录像你把它放在一个展线是100米的墙上展,它其实也是九公里。如果是在一个10米10米这么几面墙上,用十二个电视屏幕,它这个屏幕里面装的也是九公里。它变成一个容器,把这九公里的空间容纳起来了。其实我关心的还是这个,这个东西对我来说是重要的,当然它是火车在提速。
    至于它是不是一个广义的雕塑?我觉得至少是一个雕塑家在使用录像表达空间、速度。我要用录像我就这样用,换一个人他用录像可能要说一个故事说某一个情节。这就是大家关注的东西不一样。不是雕塑家的人没有对空间的敏感,他做了雕塑其实也没有看见雕塑。他可以让雕塑家替他做,无非就是把他平面的形象化为立体,或者他也能做一个装置,但是在他那个装置里面和空间是没有关系的,说了一个主题或者讲了某个故事或者某种具体的情感,它和空间没有关系。这个东西是根本性的,这是平面和三维最大的差距。从这点上来说,我觉得把所有三维形式的艺术都归做雕塑,那么我就愿意坚持雕塑这个立场。因为它跟平面的思维真是不一样,这是人类思维最有意思的地方。平面的它就是平面的,三维的方法它永远是三维的思维。我觉得这倒是雕塑家真正可贵之处。如果雕塑家做一个形象,其实也许有一天一台机器就能把一个人的形象复制出来。
    五.
    从精神文化的立场看,中国当代雕塑有哪些可能性?
    纵向地看,当代中国未完成的精神任务应该包括启蒙主义理性觉醒、个体意识和主体自觉;现代主义批判力量、形而上冲动和本体论高度;后现代主义解构涵容:混合、折中、多元化和多样性。
    横向地看,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的话语强权和狭隘民粹主义之间,中国当代精神文化面向世界的合理性和可能性在哪里? 什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这个东西放在现当代世界文化的精神格局中,是否依然有效?
    有一种看法认为当代中国雕塑不是选择什么样的精神立场,而是根本没有精神立场。整体性缺乏文化思考和自觉,陷溺在功利主义的泥沼之中,唯市场是从。对这种尖锐的批评你如何回应?
    陈云岗:第五问的问题已逸出了雕塑本体论的范围。
    从精神文化的立场看,中国当代雕塑像其他任何一个门类艺术一样,有着不可承载之重!它背负了不了如此沉重的社会功能呵!
    从文化学意义上看,夹生的启蒙主义理性觉醒早已与固有的文化道统合流为一,形成了貌似舒展的无弹性体,从而使现代主义所具有的批判精神,处于乏力的境地。改变如此状况,决非雕塑家们力所能及。但似乎应该看到,资讯时代技术力量所造成的开放语境是促进思想文化更替基因的有效手段。力量、冲突、变革、多元化等等,在全球化背景下,或许也会像金融海啸一样,总是有所波及的。请稍安勿躁。
    中国当代精神文化,无论现状如何,都将不以人意志为转移地面向世界。区域文化面对全球文化自会做出其面对时的调适动作,对话与沟通,冲突与包容即是其合理性与可能性的结果与途径。可能者即施行,合理者即存在,反之即是存在不了也行不通。
    如此,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惟在兼容并包地吸纳人类文化优秀成果前提下的不断地改造国故与推陈出新相结合,从而彰显出中华民族文化本体中所具有的多元性与丰富性。套用一句常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但是中国人的当代惰性与狡狯习气,也全体现在一个“用”字之上。六经注我式的实用主义心态是中国当下任何阶层施行强权话语的基础。若是用如此风习主导下而建立起的“核心价值”去面对世界文化,必然是无效的。
    关于精神立场,不仅当代中国雕塑界、整个中国当代艺术中的精神都是处在一种急功近利的无序错乱之中。所有关于当代话语中的政治的、社会的、赞美的、批判的、以及媚俗的、血腥的、色情的等等,都并不是当代艺术所应具有的理性品质的反映。
    我以为:当代艺术是具有观念属性与时间属性的集合表述。尽管任何一种艺术思潮的涌起与壮大,都以其一窝风式的乱象为起
始,但健全民智社团下的当代艺术走势是会快速进入理性状态下的正常生长期的。遗憾的是,我们似乎缺乏理性思考的耐心,也不愿意认真梳理我们每个艺术家自身的文化坐标,已经处在什么样的精神立场之上了。
    但是本人并不认可我们根本就没有精神立场的观点。原因是,精神立场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时期内,溶驻于所有层面中用具有集体无意识特征的方式表达价值理念的诉求。举手投足与发表看法中,无不是精神立场的表露。所以,不应将精神立场视为一个游离于人的身心之外的“垫子”,有了,人可以站上去,没有,人就站在了地上。
    不可漠视的是,国家意志主导下的上层建筑的精神立场是绝对清晰与强大的,任何之上的精神诉求都是它的衍生信息。具体到中国当代艺术中的些许诉求,相对来说,都不会被独自放大到烦人的程度。
    展望:中国当代雕塑有哪些可能性? 艺术或装修。
    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放在现当代世界文化的精神格局中是否有效,要看事实上的成就,是否反过来影响了世界。西方的个人价值不是万能药,东方的集体主义也未必完全不可救药,关键是我们在什么前提下重提自己文化的核心价值,是建立在自己的传统之上,还是建立在对世界整体文明真正了解之上?
    前面已经谈过,我们不可能停下来重走回头路,只有边走边解决,边补课这一条路,身子往前走,脑子可以进行历史的思考,还要看清周边的一切,因为你要走就必须看,这个辩证点就在于边走、边看还要边思想、边回顾的关系上。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也没有我们这么庞大的一个从事雕塑的阵容,从这个大阵容的角度看,即使有好的雕塑家也被这个悬殊的比例关系淹掉了。问题是,有必要从这个以办理登记为定义雕塑家的立场来归纳问题吗? 我的意思是,对于这些问题不可笼统的说,我们只能就个案或小群体来谈。另外,文化、功利、市场这些名词是对立的吗?还是互动关系?还是时代的造就?过于简单化的理解无助于判断现实。
    龙翔: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仁、义、道、德。其放在现当代世界文化的精神格局中,依然有效。因为它解决的不是某一种文化问题,就其本意来说,它是解决作为人的所有问题。“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艺术是可以对其正确性来进行验证的。
    焦兴涛:没有文化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中国艺术的现代化,中国当代雕塑的可能性也就无从谈起。
    “核心价值”应该是什么或者是否有效我不知道,但肯定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和对话的结果。
    固有的不一定是传统。
    现在没有并不意味着永远没有。
    今天的离经叛道也可能成为明天的经典。
    谁知道?
    面对现实比讳疾忌医痛苦,但能治病!
    王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盛况空前,但与雅典奥运开幕式相比顶多能称为“视觉盛宴”,而雅典给全球带来的是一种新的文化主张。也许北京奥运来得太早,也许我们在文化上还未准备好,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决不是建筑的斗拱、京剧脸谱或是一些文化元素符号… …。    
    我的一位朋友与意大利著名的家具品牌谈合作,几个小时过去,人家谈了文化、艺术与时尚,唯独未谈关于家具的事情,朋友无奈便直接问个究竟,对方回答:“我们的产品和设计是为了输出一种生活方式”。
    中国作为正在崛起的大国,经过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经过过去一百年,她的文化的变迁使我们获得很多新的思维,但它还没有形成一种促进整个人类发展新的文化主张,一个新的文明体系和文明的方式。
    我们整个的文化形态和艺术形态背后所获得的思想支撑点是否象我们古建筑那样具有内在坚实的结构?
    中国当代雕塑问题是一个悖论,精神在物质的高速中停滞,文化在商业的发达中沉沦。当代中国雕塑可以说有观念、有计划、有群体,但作为本色存在的艺术却很苍白。今天多数雕塑家成为“小康隐居者”,富足成为文化使命的枷锁,那颗曾随艺术一起生长的心灵还“在场”吗?
    今天的中国虽处在全球化的时代,但总体看中国的当代雕塑或停留在所谓文化自觉的想象之中,或处于承袭旧有语言的翻制描述,或是无条件的接受现代主义成果样式,或被市场的大浪拍在沙滩上享受着温暖的阳光。
    其实这再正常不过了,他不过是整个国家急功近利气氛的缩影。
    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织网。
    隋建国:说城雕毁了一大批人,我也认可。确实是,因为城雕方的水平不行,只能接受比较差的东西。雕塑家如果去迎合的话自己就毁了,这是没有问题的。当然你可以改变自己,有人说过先生存再艺术。
    从国外回来的人如果他了解中国的本土文化,也看到了国外不同的东西,也真正理解人家比较精粹的东西,那么他回来给本土掺点沙子,给本土一个更新的可能性。最关键的是本土需要更新,你不能停在清代也不能停在五十年代,必须更新。更新的动力在于外界环境是不停变化的。
    中国文化从来也没固定在一个地方,你怎么可能找到一个固定的中国文化呢?你看到摸到的东西都是死了的东西,它真正的核心是活的。我觉得中国文化就像剥洋葱,想剥出个心来,那个心是找不着的。当一个民族需要凝聚力的时候,所谓中国文化就成为一个特别被需求的东西。其实中国文化就在每个人的行为当中。同样,所谓西方的东西,要找核心我认为也是找不着的。西方人对自己的系统也在不断的质疑。不论被动或主动,它也还在不停地滚动着发展着。我觉得比较可取的姿态是:既然今天是全球化的时代,想了解古希腊古埃及或是今天的纽约巴黎比以前容易多了。孔子周游列国
    那么长时间才看了中原这一块,今天想去巴黎几个小时就能到,就能知道那些人在干什么。你能把自己封在一个地方么?你要有一个胸怀容纳世界。古希腊不只是希腊人能用,你用不行吗?我们老祖宗拿毛笔画线条,外国人不许勾啊?我觉得用不着非要找到一个对立的东西。其实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种整体氛围里面,很多事都说不清楚,就算是找个哲学家来也说不清楚。在名家讲坛上讲讲就能把中国文化讲出来了?我觉得在这个时代里难免要为所谓中西问题来困惑,因为它是一个交融的时代,恰恰你还不自信,一百年来处于劣势,就想强调自己的东西,那就是你的局限性。要是能穿越出来不就厉害了嘛。我们今天往往是超不出这个东西去,如果一个民族可以超越这点小情结就是伟大的民族。

页数: 共 1/1 页 首页 上一页 1 下一页 尾页
中国雕塑学会 CHINA SCULPTURE INSTITUTE
中国雕塑学会 CHINA SCULPTURE INSTITUTE    备案号:京ICP备12008679号 
微信号:china-sculp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