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
《生动的材料----雕塑家手册》中文版前言

  中央美院雕塑系的金属材料工作室成立以来,经常有国外的雕塑家来挂单——短期任教或工作。他们的言谈话语中,总要提到一本书的名字——《生动的材料》。金属工作室的孙璐,就想方设法找到了这本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的英文书,花了功夫去认真研读。后来,干脆整段地翻译过来,作为教课的基本资料。广西艺术学院的黄月新看到这大段的翻译材料,就把这事向广西美术出版社的老姚推荐,老姚正到处搜寻这类的东西,所以一拍即合。孙璐就从一段段地翻译自己感兴趣的段落,变为从头到尾一字不落地全翻,这不是件容易事。为了能翻译得准确明白,他向所有他见到的外国朋友、雕塑家请教,有时还向懂法语,西班牙语的老师和朋友刨根问底。广西美术出版社则向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联系,找到作者安德鲁的儿子,争取对出版的许可支持。
  前前后后一两年的时间,一大厚本的中文翻译稿就摆在了我的书桌上。
  我大略地通读了文本后,产生了不少感慨。
  第一个感慨,与我自己有关,20多年前,当我开始走上雕塑之路的时候,如果有这么一本雕塑家手册在手,那该有多好!
  第二个感慨是有关雕塑系教学的。从1997年起,雕塑系开始摸索着调整教学系统,在二厂时代先建起陶瓷、金属工作室,到2001年,金属焊接、木雕、石雕、陶艺、铸造、新材料构成,六间工作室全面启动。四五年的时间,从空间筹划到设备安装,从教员配备到课程设置,从大到小多少工作都是由主持教学的孙伟带着教员们摸索着搞起来的。当然这期间也少不了出国参观考察、拍照、纪录,回来再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实践。如果有这样一本手册做参考,也会节省不少力气,少走不少弯路。
  这第三个感慨是对中国雕塑界而发的。中国雕塑界对建立在材料语言基础上的现代雕塑的自发性探索,始于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各美院在教学上的探索,断断续续也有不少,直到进入二十一世纪,一个完备的教学系统,才在中央美院建立起来。2005年底全国十大美术院校雕塑材料教学研讨会上,检阅了各院校材料教学的情况。可以说是已经展开到相当的程度了。拥有材料教学背景的专业雕塑毕业生,这一两年刚刚开始走上社会,还不知这些知识背景在他们身上会发挥多大的作用,我们将拭目以待。
  作为一个教学系统,当然需要较大的知识积累。我很熟悉中央美院图书馆的雕塑类书架。从二、三十年代的法文、德文、英文图书到五、六十年代的俄文书,发黄的书页,排在书架上,也就五、六十本的样子;然后是八十年代后进口的欧美图书,开本大,彩色印刷,也就二、三十本。师生们借阅多半是舍文就图;从九十年代起,陆续有中国雕塑家编译的出国考察图片集之类,也有雕塑家自编的一些简单的教程和雕塑工具书类。有分量的著作不多。孙璐与广西美术出版社的合作,无论怎么说,是添补了一块空白。
  最后一个感慨是与安德鲁此书写法有关。安德鲁在美国出生于三十年代,所受教育应该是从写实雕塑开始。但作为雕塑家的成长,则是伴随着抽象雕塑的全面胜利。在欧美,大概是从七十年代起,抽象雕塑系统全面占领学院阵地。安德鲁为加利福尼亚大学筹建的材料工作室,应该也是这样一个背景。所以,在安德鲁的视角中,即使是“泥塑”,作为材料也是与泥的直接使用,然后烧制成陶艺有关,而不是中国雕塑家思维格式中写实雕塑的“泥塑”二字。在中国雕塑家之间,说到泥塑,只是因其在塑形上的方便而作为一种中间材料,它没有自己的性格。而在安德鲁的眼中,在这本手册中,材料特性,及其特性所要求的处理技术系统,成为雕塑中材料语言的基础。雕塑家是站在材料与处理技术之间的魔术师。
  每一个中国读者,要理解本书的审美指向,对这一背景,不得不有所了解。
  还需要补充的一点是,这本雕塑家手册,一般的翻译家还真翻不了,因为它的内容太专业。孙璐在翻译上下的功夫大,不但在于表达准确,行文流畅,更重要的是文中所涉及到的专业术语、工具、材料、技术等词汇,都得准确;还有人名、地名,超出了英文的范围,得标出是哪个国家的什么人,什么地方。考虑到中国人的理解和使用习惯,翻译过来的度量衡也都作了转换或者对比。孙璐甚至还把书中所涉及到的一些材料,比如木材、石材、增加了有关中国的资源;比如都有哪些产地,什么特色。在书中的附图部分,中文翻译本还增加了部分中国雕塑家的作品图片,看起来有些中国特色。总之是替读者考虑得很周详。我看这本书一定会成为中国雕塑家人手一本的工作手册。
  以上几点感受,粗略地写下来,就算是此书的中文版前言吧。
 

页数: 共 1/1 页 首页 上一页 1 下一页 尾页
中国雕塑学会 CHINA SCULPTURE INSTITUTE
中国雕塑学会 CHINA SCULPTURE INSTITUTE    备案号:京ICP备12008679号 
微信号:china-sculp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