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种秋藏
68再回首-浅谈2007年国际艺术市场与中国雕塑

图1 :2007纽约苏富比拍卖会比例图

图2: 现代雕塑价格增长曲线

 

    根据权威刊物《世界 2007年鉴》统计,2007年全球各国GDP排名中,中国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位列第四;英国《金融时报》与著名市场研究公司M illwardBrownOptimor联合推出的 2007全球品牌价值排行榜中,中国移动以 412亿美元的品牌价值位列第五,仅次于 Goog le、通用电气、微软和可口可乐;最新的美国《国际防务周刊》世界各国军事实力排行中,中国位列第三,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如此多的排行榜,中国都位列前茅,无疑中国正在各领域内崛起和强大。艺术领域也不例外,根据艺术品拍卖额的国际排名,中国2007年超越了一直位于美国和英国之后排名第三位的法国,在全球市场占到了第三位。
    取得“世界第三”这一光辉头衔可谓可喜可贺,然而在这无比耀眼的光环之下,雕塑在其中到底占有何种位置,究竟是否存在真正值得我们的雕塑界、雕塑艺术市场去乐观的因素呢?那么,就让我们“再回首”来追问一下 2007年中国取得世界第三的成绩与中国雕塑在其中的表现。
    首先,2007年中国艺术品拍卖会数量依然可观,国内有多达100家左右的拍卖行在举办艺术品拍卖会。拍品成交率也较高,基本在 70%左右。而在国际方面也表现不俗,甚至有报道称,是中国的艺术品带动了整个亚洲艺术品市场的上扬。就雕塑而言,以2007年的纽约苏富比拍卖会为例,中国雕塑家的作品在其参加的两场拍卖会中占到了所有雕塑作品的 90%以上,像隋建国、蒋朔、朱铭等艺术家都取得了相当理想的拍卖成绩(见附表1、附表2)。然而根据调查统计,其中雕塑艺术品所占各大拍卖行中的比例却
非常低,普遍都在 10%以下。同时再看看 2007年拍出的至少 75件上百万美元的中国作品,名列前三甲的是蔡国强、徐悲鸿和陈诚波的作品。 2007年底,英国艺术杂志《art review》公布全球艺术百强排行榜,盘点当代艺术界100名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中国艺术家艾未未及张晓刚分别排第 68位、第 86位。苏富比拍卖公司也将全球艺术品市场上1950年后出生、单件作品成交超过百万美元的艺术家列了一个名单,其中,中国艺术家有9位,占到全球这一类艺术家总数的32%,居世界第一。然而在这些艺术家的名单中,没有传统意义的雕塑家的身影。
    而且到目前为止的雕塑类艺术品在艺术品市场中仍旧只占到有限的份额。根据对最有代表性的纽约苏富比拍卖行进行的 2007年拍卖统计,在 2007年1月到12月间,纽约苏富比共举办各类拍卖会103场,其中有雕塑作品参加拍卖的有44场,而其中有中国雕塑参加的拍卖只有 2场。与如日中天的油画等艺术门类相比,无论从艺术品价值、艺术家名望上,还是从拍卖会中所占份额和收藏家青睐程度上,雕塑艺术品从整体状况上都呈现出了一定的差距。(图1)这个差距不仅仅是中国的雕塑市场所体现出来的,整个
国际雕塑市场都存在着这种差距。
    但也不必太悲观,也有一组数据令人欣慰。根据 2007年底的一份统计报告,2007年达到了一个现代雕塑的新高度,雕塑品的价格比绘画作品的价格上涨得更为迅速 ——2007年,雕塑品的价格达到了新高,在15年内增长了整整100%。(图2)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著名艺术家毕加索,他的青铜雕塑《Dora Maar》,在2007 年11月的苏富比拍卖会上以26,000,000 美元的价格公开拍卖,这座雕塑的主人公形象也成为了现代艺术中最令人向往的女性。不止毕加索,像朱里奥·冈萨雷斯和巴勃罗·卡加洛等艺术家的雕塑作品也出现了令人称奇的惊人增长,其中前者相对于10 年前自己的作品价格增长了350%,后者则是整整四倍于过去的个人最高纪录。国际雕塑市场自身确实在进行着飞速的进步和巨大的变化,这使我们拥有了少许期望。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一个这样的状态:雕塑市场拥有着富含希望的加速度,却尚处于一个艺术市场中的冷僻地位。
    就在雕塑市场处于这种状态的同时,这个艺术品的世界中又涌现出了一些新的潮流。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下究竟是哪些“潮流”在2007 年趋势明显,以及这些潮流对雕塑艺术市场究竟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首先是近来大家都能感受到的一个现象:越来越多的非雕塑艺术家开始了雕塑作品的创作。
    这里我们强调“非雕塑艺术家”这个概念,实际上指的就是以往主要从事其他艺术门类创作的艺术家,比如油画家。事实上大部分开始进行雕塑创作的非雕塑艺术家就是油画家。为什么他们要将创作的领域扩展到雕塑呢?我想不是因为他们转移了个人的创作取向,也不是因为他们厌烦了以往的艺术领域。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他们都在扩展自己的“艺术符号”。很多的油画家在创作自己作品的时候会形成一个或一组特定的“艺术符号”,比如岳敏君的《大嘴男人》,比如周春芽的《绿狗》,比如李继开的《平头少年》……他们在描绘自己作品和表述自己的艺术时采用这些符号作为媒介。而且,现今的油画市场越来越贵,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为了扩大作品的收藏群体,他们将创作的手段“扩展”到了可以复制且价格较低的雕塑。
    很多的人都在讨论这样的一群“非雕塑艺术家”以及他们的雕塑作品究竟给我们的雕塑市场带来了什么影响。有的人认为他们占领了一部分的雕塑市场,对纯粹的雕塑家(相对于“非雕塑艺术家”而言)和本就还不算大的雕塑市场形成了挤压。笔者却认为这未必是一件不好的事情。这些艺术家的雕塑作品其实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雕塑创作,只是他们艺术符号的复制和传播,仅仅是用雕塑的形式将艺术符号立体化、三维化、可触化而已。这样的雕塑作品,更多的内涵就是作者想要传承的符号。这些艺术家的作品甚至可以视为艺术品的工厂化生产,他们中的很多人通过请雕塑系的学生帮忙制作自己的“雕塑” 。这种工厂化的艺术生产与很多雕塑家的创作是有着本质区别的。雕塑家通过雕塑作品表达的,远不只是一个符号而已,雕塑的整体、雕塑的手法、雕塑的材质、雕塑的内涵等等都是一件纯粹的雕塑作品所要展示的。这里姑且称那些非雕塑艺术家的雕塑作品为“符号雕塑”。符号雕塑往往只需要表达符号,钟爱并收藏这类作品的收藏家绝大多数情况下也是由于其表现的艺术符号才予以青睐的,这些收藏者和观赏者也许根本不在乎作品本身是雕塑还是别的“东东”。而对于纯粹的雕塑家和真正的雕塑收藏者而言,他们是重视雕塑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形式所蕴含的一切技巧以及艺术价值的,其结果就是这两类内涵不同的雕塑,占有的市场也是不同的,只不过拥有相同的空间形态而已。纵然非雕塑艺术家的“符号雕塑”能够得到市场的热捧,也不会对纯粹的雕塑作品产生过大的影响。更何况“符号”的泛滥早就被认为是造成我们这个时代浮躁的一颗“毒瘤”。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潮流来自当代艺术对传统雕塑概念的再运用。
    2007 年,世界范围内最高价的艺术品纪录被数次刷新。首先是2007 年6 月21日英国现代派艺术大师达米安.赫斯特(DAMIEN HIRST)的《摇篮曲之春》(《春天摇篮曲》Lullaby Spring) 以 965 万英镑(合1920 万美元)的拍价在伦敦苏富比成交,创下了当时的最高艺术品成交额纪录。赫斯特在这幅作品中运用了自己招牌性的药箱形象。这幅作品的成交使他成为了当时全球最值钱的在世艺术家;就在这件作品拍出没多久,纽约的秋季展销会又创出了新的在世艺术家单项作品的最高纪录:杰夫.昆斯(Jeff Koons)的《悬挂之心》(Hanging Heart),以2350 万美元的价格售出。这件具有很强雕塑感的作品被拍卖行称为“两周以来最重要的纪录”;随后,艺术家单项作品最高纪录的桂冠又被达米安·赫斯特重新夺回。2007 年8 月30 日,这位英国现代派的艺术大师的作品《为了上帝的爱》在伦敦“白立方”画廊以天价1 亿美元出售。 该作品是一个用铂金制作的人类头骨,镶嵌了 8601 颗钻石,造价 约为 800~1000 万英镑。凭借一系列的惊人表现,达米安·赫斯特 被英国《艺术评论》杂志赞誉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艺术品的拍卖价 格屡创新高,我们回过头来看一下这些艺术品,一个事实摆在面前 :价格居于艺术市场顶端的是结合了各种时代要素的当代艺术作品,雕塑的概念仅仅是其中的一个元素。
    但值得注意的是当代艺术正从它的先锋性走向浮华和腐化。 从达米安·赫斯特的这 件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贵族的王冠,虽然我们可以将其视为反讽 , 但他很好地在利用商业运行规则,钻石 一定比玻璃钢要贵,更何况在今天骷髅已不仅仅代表死亡与恐惧,而更像一个很酷的豪华玩具。中国很多艺术家不是也在跟这个骷髅风吗?这就是市场,也盼望看到市场自身的调节与认知。
    “再回首”看看 2007的雕塑市场,很红火,但还没有发生“质”的飞跃。2008年的春拍因为奥运来得早了些 ,虽然很多人已经开始对今年的艺术品市场表示怀疑,但我们还是期待通过多方的努力,雕塑市场拥有一个上扬的 2008,至少不要像股票那样震荡无常。


   (吴洪亮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

 

页数: 共 1/1 页 首页 上一页 1 下一页 尾页
中国雕塑学会 CHINA SCULPTURE INSTITUTE
中国雕塑学会 CHINA SCULPTURE INSTITUTE    备案号:京ICP备12008679号 
微信号:china-sculp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