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祭品 韩鸿竣
02 永恒的建筑 周守玺
03 往上看 陈 涛
04 转换的可能 秦玮鸿
这次公共空间中的艺术造型表现课,是一次针对农村城市化进程中,人的身体和城市及自然关系的研究与表达。力图使学生找到那种直接作用于身体的特殊心理感受。因为学员过去没有认真地研究过身体的直感,所以课程的进度比较慢。
我以为公共空间中的艺术造型表现课,首先要使学生学会如何在思想中建立身体与生存环境相互对抗、相互摩擦、相互渗透、相互适应的基础系统,这个系统是以五感的敏锐度为基础的,是心灵得以补充信息的必要渠道,当这个渠道始终保持畅通无阻的时候,头脑中才能产生最鲜活的创作动机,才会将思想转化为一种可视、可听、可触、可嗅、可扩展的公共化艺术形态。
如何分析空间、使用空间、创造空间、营造空间独特的美学气氛,都是以往传统艺术专业教学没有涉及的。而我在公共空间中的艺术造型表现课所使用的教授方法,就是要教会学生去思考如何使艺术作品更加有理、有情、有趣地展现于公共空间中,找到公共艺术的特殊表现方法。
假定班集体就是一个公共艺术评审委员会,让学生在各自权力范围内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给别人的作品提出意见,形成积极思辨的学风是本课程追求的理想效果。然而这个小课堂和大社会一样存在着多种矛盾和挑战,对社会不负责任的意识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自私态度,以及单纯追求物质享受的社会疾患,使学生们的思辨能力丧失殆尽,这是本课程始终难以达到最佳理想效果的主要原因。
我以为只有明确提出并把握和坚持公共艺术多种多样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专业化的公共艺术教学才能逐步形成基础教学的理论与成熟的教学大纲。公共艺术特有的知识架构也就从学院开始逐步形成并影响人们的审美习性及处世态度,并起到督促人们更加主动关切自身生存空间的作用。
我觉得学生的作业还是可以很好地完成的,比如学生谢二中,他的想法是利用风对摄像机的自然推动,展现城市环境静态中存在的不稳定性,这种对未来乡村城市化的理解还是具有鲜明的个人观点的,相对一般人对城市化的理解来说是比较透彻的,而且具有很强烈的视觉效果。同时他又力图在自然力推动的不稳定的观察对象中,用笔墨的传统艺术形式捕捉对象的动态结构,完成相对稳定的艺术画面,呈现一种对不稳定感的描述和记录,这如同给在自然中生存的城市作了一次心电图,最终使被观察的问题以DV的现代艺术语言方式和传统笔墨的表现形式呈现出来。展现了城市化在他心灵中的艺术形象即交叉、对撞、相融,是一种无法解决的矛盾状况。
学生陈涛对人们总是低头或平视的习惯提出质疑,他希望人们向上看,关注头顶上的事,因为蓝天才是释放情怀的空间。他认为城市的天空是被高大的建筑物切割和遮挡了,而被切割和遮挡的天空正是人们渴望的未来世界。他希望通过它的作品提醒人们,自然已经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与生命共同转换成了不可逆转并远离天然的第二自然。向上看,人们可能才会发现释放情怀的空间已经变成怎样的一种现实状况,也许天然美丽的世界还能在人们的关注下呈现出它以往的第一自然的光彩,就像那进入城市身体的大雁最终将穿越第二自然,飞翔在远远的天然的未来。
学生周守玺制作了很多冰砖,请来农民工盖房子,冰砖中混入的稻草最终随着冰砖的融化将浮于或嵌入地面,而那用冰砌的房子却渗入了地下,融入到泥土中,这是生命的规律,也是周守玺发自内心的对农民甚或自己命运的同情。此时的冰水就是血液的象征,而那稻草却述说着存在的虚无性。这个带有行为和装置的作品似乎在告诫世人,梦想中的现实也是现实,它一点也不虚幻,失落的现实中的梦想只是变成了可视的悲凉与哀伤。而真正盖房的人却永远无法拥有梦幻般理想的居所。他的作品是一首梦想与现实交映生辉同生同灭的悲怆诗歌。
秦玮鸿用钢板焊接了一个蛋形空间,内壁为柔软的弹性棉体材料,顶上是一盘酷似蛋黄的灯具。它力图用铁板营造一个新的生存空间,一个外壳坚强而又冰冷的但内部却温暖如产房的家。大家知道,铁是农业社会做农具的最佳材料,而鸡蛋是乡村最为重要的农副产品,当城市化改变了农村的一切条件时,人变成能生蛋的鸡,或能思想的鸟,也是完全有可能的,这如同进化论一样,具有不可不信的科学逻辑性。从此作品中我们联想到他之前创作的另一件作品,那个具有柔软性感的内部,但却有着不锈钢外壳的生命通道。这两件作品具有同一种言说方式即对抗而又融合、顽强却又腼腆、生硬但不奸猾,这正是秦伟鸿本人的特色之处。
韩鸿俊是一个典型的城市化农村家庭的孩子,我把对他的印象称为稻草人,稻草人渴望的就是能变成真人,去食用它每天不知辛苦昼夜看守的粮食,而这却是根本不可能的。韩鸿俊为此用蒸馒头的方法生产了各种各样的“稻草人世界”渴望的果实,以此祭祀那几千年守望农民生活的稻草人。这些祭品成了这个以城市化为主题展览的作品,一种对自然、对生命、对城市的复杂情感,都在这些食品中得到诠释和表现。当然如果您吃它时,觉得没什么味儿,那可能您一准儿是品尝到了祭品的味道,您此时也就成了稻草人或盛着祭品的祭品,是的,人和祭品到底是怎样的关系?人生的味道到底是什么滋味!?谁能说得清楚吗?
马翔的兴趣来自于对劳动者紧张工作发出的呻吟之声,他让一个农民工带上测心电图的仪器,将其从早晨上班到晚上下班的心跳频率记录下来。并将这位农民工的面部表性录制下来充塞在这个空间的尽头,用心跳声描述人在城市化工作进程中生命深处的反应,马翔把这个对农民工心跳的声音与一个由宽松至紧张的柔软的物理空间编辑为一体。在几秒钟的时间里让观众和沉重的心跳声合并成同一时空中的身体共鸣,在这个黑色通道内部“身体的中心”发出声音。马翔的作品向我们陈述这样一个道理:发自“身体的中心”声音才能真正演绎城市文化对沉默不语农民工的精神侵入。确实他的作品所形成的空间给人一种进入身体的感觉,但不知他为何不将通道做成肉色的,那样不是更似身体嘛,或许他认为进入身体时听觉的空间就是黑色的吧!
金啸镝对城市化的印象是立竿见影的速度所产生的突兀化视觉荒诞感。为此他将自己的形象制成比自己大的照片,做成广告化的标牌。他还为自己的影像制作了一些物品的影子。现代化城市中的汽车、高楼等物象正在一天天地和我们的身体发生融合。拉长的物体的影子印入地面,使金啸镝欲要表达的突兀感变得具有隐喻性。这充分表达了他对“进入城市化身体”的理解。
贾涛是一个老实的学生,但不是一个不懂装懂的孩子。对公共艺术和特殊主题下的作业显得无能为力。在老师的点拨下明白了城市化的根本问题在于身体的适应度,为此他不辞辛苦一次又一次跑到郊区,对面临城市化的农民进行采访,从中他了解了很多来自于农民心底的真实感受。终于找到了一种方式,用农民转变身份后遗弃的“种地工具”来陈述他对城市化历史演变的看法。特别是他使用水泥来固定这些废弃的生产工具,充分展示了房地产建设对农田粗野侵犯的现实情景。这种陈列废弃农具和展示采访记录文本的方式,令我们联想到有关农业发展历史展览中的情景,启发观众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现状的认识,他的作品突破了公共艺术的疆界,引导人在现实中聆听来自艺术王国里的声音。
我深深地感到,培养一个好的公共艺术工作者就如同教一个人去从事魔术事业一样,他要学会的是如何将找到答案的过程隐藏在最后呈现的结果之中,这一点是尤为重要的。
(张德峰 中央美院雕塑系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