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租院》作品1
《收租院》作品2
一、收租院的诞生
雕塑《收租院》从诞生到现在,四十多年过去了。
1949年,新中国成立,解放军进军大西南。在川西平原大邑县安仁镇边上,发现了刘文彩的庄园。这座庄园很大,有几百间房子,非常富丽豪华。刘文彩是四川军阀刘文辉的五哥,在解放前有很大的势力。
政府把这样一座庄园保护了下来,作为一段历史的见证,开辟为展览场地,展示地主生活的奢华以及农民所受的压迫和剥削。
在刘文彩的卧室里有一张精雕细刻,穿金戴银的大床,床上挂着名贵的珍珠纱帐。有一天,一位来参观的青年农民站在这张床前,叹了一口气说:“我在这个床上睡一晚,死了都值得!”工作人员把这句话向上作了汇报,一直反映到了当时的温江地委宣传部部长马力那里。马力和领导们感到这是一个问题。展览不应是引导人们去羡慕地主豪华的生活,而是应该揭露地主剥削的本质。所以仅仅是开放地主庄园,陈列地主生活用品是不够的,还应该做一些雕塑来展示解放前农民的苦难和地主的罪行。
刘文彩庄园在解放前有两个专门收租的地方,都是四合院式的独立院子。人们称这里叫收租院。在展览中陈列着一些收租用的道具:例如斗、大秤、风车、簸箕、箩筐等。其中一个收租院很大,长一百多米,仅仅陈列一些收租的用具显得场面很空,没有强烈的感染力。于是地主庄园陈列馆经过考虑,决定在收租院内用泥塑的形式来反映当年农民进来交租的场景。
1965年5月11日,四川美院雕塑系接到大邑地主庄园陈列馆来函。要求四川美院雕塑系派人支持《收租院》的雕塑创作。当时的四川美院雕塑系在全国已经很有影响,他们在北京举办的四川美院雕塑作品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功。1965年遍及全国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已进入后期,当时提倡文艺创作深入生活,为工农兵服务。在大邑地主庄园陈列馆做一组《收租院》雕塑正好符合师生们为工农兵服务的想法。于是学院领导同意,系里支持,派出了两位老师带了毕业班五个学生前往支持《收租院》的创作工作。
临走前还召开了誓师大会。在学校操场集合,领导讲话,老师代表讲话,表决心,然后出发。
1965年6月4日。川美师生来到大邑地主庄园。
除了美院的几位师生外,大邑地主庄园已经有了两位工作人员、一位民间艺人以及三位小学教师,他们在这之前做了一些前期的实验和准备工作。两支队伍合在一起,成立了一支十几人的创作队伍,立即组织起来深入生活,展开调查。一方面访贫问苦,另一方面参观学习民间的塑造方法。他们见到了刘文彩的总管家范畴九和刘文彩的第五房妻子王玉清。拜访了一位姓蔡的著名民间艺人,参观了成都城隍庙的地狱和新都的五百罗汉,那些罗汉的衣纹刻画,人物塑造都给了雕塑家们很大启发。
经过半个月的调查研究,他们画出了稿子,然后请温江剧团的演员根据画稿摆出造型,拍成照片,形成了构图。经领导批准,于6月23日正式开工塑造。他们确立了一套以西洋雕塑和中国民间泥塑相结合的方法。采用木棍搭架,用塑菩萨的方法将和了草的泥巴上大形,然后用和了沙、棉花的泥来做外层细部。在塑造中用西方写实雕塑的做法,尽可能地做得真实、生动、逼真。而且还给眼睛装上了玻璃珠子。
构思构图上,打破了一家交租的构思,改变成不同的人、不同的家庭交租,强调了一个阶级与另一个阶级的矛盾对抗。
经过三个多月的紧张创作,《收租院》于10月完成并正式对外开放。
二、《收租院》的主创人员
当时的创作队伍很年轻,最大的也不过三十来岁,其余都是二十几岁的小伙子。他们的工作生活是军事化的,老师、学生住在一间屋里,每天早上起床锻炼做操。开会讨论时,民主平等,发挥大家的智慧,献计献策。
这里前后有十八位创作人员,其中有几位是骨干人物:
赵树桐,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讲师,三十来岁。他极有艺术天赋,基本功好,是解放后我国第一批由苏联专家和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培养的雕塑人才。他原是川美雕塑系书记,那时因为生病,辞去书记职务在成都养病。之前,赵树桐曾几次去过大邑地主庄园,对那里的情况有所了解。听说要做收租院,坚持要求派他去。根据大邑原陈列馆馆长郝琳宁、吴宏选的文章回忆:当时温江地委宣传部指定由赵树桐主要负责业务工作。赵树桐是一个很有头脑,在艺术上也很有激情的人。在创作中,他主持方案的构思,采纳众人的意见,上下协调各种关系。在对创作总体关系及人物塑造的把握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算得上是《收租院》创作的灵魂人物之一。
王官乙,他当时很年轻,是毕业班五个同学的指导教师。对收租院的整体构思和质量把握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他本人基本功好、塑造能力强,创作了许多经典的人物。他同时也是雕塑家中的笔杆子,《收租院》的许多宣传文章就出自他的笔下。
李奇生,毕业于四川美院附中,分配到峨影厂当美工,后调到大邑地主庄园做雕塑。他的主要贡献在于前期的构思和构图,提出了关于收租院的几个主要部分:交租、逼租、过斗的基本构想。《收租院》初稿的前面部分就是他执笔的,后面部分由赵树桐执笔。这些都对《收租院》的具体形成起到了主要的作用。
另外还有两位雕塑家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任义伯,他是中途从四川省博物馆调去工作的。那时《收租院》的工作已经全面展开。任义伯毕业于四川美院雕塑系,他的最大特点是塑造能力强,艺术感觉好。《收租院》里面几个塑造得成功的人物都是以他为主创作的。
还有一个人是民间艺人江全贵,他是地道的半农半艺的民间艺人。他喜欢唱川戏,擅长做菩萨。他的长处是做衣纹,俗称理折子,他做的衣纹如行云流水,特别是绸缎。刘文彩的衣服就是他做的。他把民间艺术的一些做法带进收租院的创作中,对《收租院》的创作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当时还有其他的美院老师,如伍明万、龙德辉等人先后参加了《收租院》的创作。这些老师的能力也很强,对《收租院》都作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这里不一一详述。
三、《收租院》引起的震动和影响
《收租院》尚未完成,就受到了各级文化宣传部门的高度重视,当时的四川美院党委书记、四川省美协主席李少言得知后,立即前往。他高度重视并充分肯定了已完成的部分,同时向中国美协作了汇报。《收租院》于当年10月公开展出后,立即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参观者人山人海,现场哭起来的人不计其数,还有一些人哭得晕了过去,这在艺术史上几乎是没有见过的。当时的许多知名艺术家撰文,高度肯定《收租院》的艺术成就,肯定它的思想性、艺术性和创造性。雕塑大师刘开渠对《收租院》赞不绝口,著名理论家王朝闻,中国美协副主席华君武,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曾竹韶、傅天仇、时宜、关竞、张德蒂,著名雕塑家程允贤等都写文章肯定和赞扬《收租院》的成功。各地报纸、杂志纷纷刊登介绍和宣传《收租院》的文章。一时间《收租院》红遍全国,也引起了国外一些艺术家和理论家的重视和长期的研究。
这里面有双重原因使得《收租院》一炮走红。首先是政治的需要。当时正值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后期,毛泽东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收租院》反映了旧社会地主和农民的冲突矛盾,成为当时阶级斗争最好的教材。其次是《收租院》自身的艺术感染力极强。《收租院》产生于文革前夕,创作者在抓住两个阶级对立矛盾的同时,还没有后来在文革中复制修改《收租院》时那种极左化的倾向。
文革期间,对《收租院》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修改复制。这些修改都在异地进行,但总的指导思想都是加强反抗、革命和武装斗争。最后一次修改是1974年至1977年。为了解决《收租院》异地展览和赴国外展出的问题,四川省政府拨款30万元(原作花了3千元,这是一个数字上的有意思的变化),成立了“四川省《收租院》复制创作办公室“。并由四川美院和省美协领导率领,调集原作者和川美雕塑系师生及一部分业余作者共41人,根据原作的构图,塑造了100个人物。这一套作品在艺术上更加锤炼,形象塑造更为精致,在原作的基础上大大地提高了一步。这套作品曾在国外巡回展出,目前在四川美术学院内的重庆美术馆长期陈列。
大邑地主庄园在文革后被更名为“大邑刘氏庄园”,一度非常冷落。人们已失去了兴趣,似乎收租院也从人们的脑海中被淡忘了。
1996年4月,《收租院》国际研讨会在四川美术学院召开,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对《收租院》进行了重新审视和评价,这次研讨会的与会专家一致高度肯定了《收租院》的艺术成就,会上宣读和发表了许多评论文章。《收租院》重新进入了艺术界的视野。
大邑《收租院》随着旅游的热潮又渐渐升温,参观的人数一步步恢复。
近年来,国内艺术界有许多人在收集、整理、汇编、研究《收租院》的资料。国外也有不少的学者以《收租院》为课题展开研究,撰写博士论文和出版书籍。《收租院》的研究热潮正在一波一波地形成。
1999年,旅美华人艺术家蔡国强,在第48届威尼斯双年展复制《收租院》,并将这一行为定名为“威尼斯——《收租院》”,因此而获该双年展国际奖。这一行为引起了轰动,并引发了四川美院启动与蔡国强的著作权官司。
蔡国强强调他复制《收租院》的重点是“让观众看雕塑家做雕塑”。事实上,当年收租院的作者也正是这样做的,所谓“开门创作”,就是让普通人观看《收租院》的创作过程。
这个事件也从某种角度说明了《收租院》在国际上的影响。
四、《收租院》的艺术成就
《收租院》以传承古今,融会东西的雕塑技法而成为当代雕塑的经典之作,它具有如下一些艺术特点:
1、强烈的思想性。《收租院》集中地反映了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冲突和矛盾。尽管有人认为刘文彩不一定有这样凶恶,这些情节不一定是事实。但是,这是艺术作品,雕塑创作就象写小说一样是可以虚构的。
2、首创极其精细的写实主义手法。在过去西方的写实主义雕塑中,对于一些细部采用概括的处理手法。而《收租院》里面衣服的纹理,草鞋的肌理以及采用玻璃眼睛等,都把雕塑艺术推向了极端的精细。西方现代主义艺术中有超级写实主义作品,但比《收租院》要晚一些时间产生。
3、在事件发生的现场重塑事件。这也是一个首创。现场的感染力与雕塑作品中人物的感染力结合在一起,爆发出巨大的冲击力。这就是为什么当年那么多人被感动的原因。
4、拉近了艺术作品与普通大众的距离。《收租院》朴实的手法,让雕塑从雕塑台上走下来,让情节通俗易懂,让老百姓一目了然,这是一个创举,是了不起的回归。
5、将现实生活中的实物直接融进作品中,成为作品的一部分。比如风车、斗、帐本都是刘氏原物,也有些实物是从当地收集来的。
6、将民间艺术和西洋雕塑相结合。作品使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成为现实,这也是《收租院》的成功之处。
7、情节性和人物塑造的经典性。作品构图生动,起伏跌宕,人物的表情、动态刻划都十分到位。
以上几点构成了《收租院》具有鲜明时代烙印的艺术成就。
(何力平: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