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泛雕塑艺术展新闻发布会于8月9日在北京新闻大厦召开。著名雕塑家、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会长钱绍武,美术家、2008奥运吉祥物艺术顾问韩美林,雕塑杂志社社长范伟民等出席了新闻发布会。
新闻发布会之后,在各类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上出现了很多“泛雕塑”的字样,褒贬不一,有支持的声音,也有捍卫“雕塑”原则的声音。针对网上出现的各类争议,为了使大家对“泛雕塑”有更深的理解,记者特就此采访了各类专家。
一、“泛”破坏了雕塑的原则吗?
有人认为:雕塑不容“泛”,一是材料不容“泛”;二是各类的“泛方式”,总要挤入“雕塑”的行列中来,纸、纤维、装置、影像,总是沾边不沾边地打入雕塑的特质中进行硬嫁接。这是破坏了雕塑的原则。
作为2007泛雕塑艺术展的发起人,《雕塑》杂志社社长范伟民先生感慨地说:“我们在发起这个展览的时候,就已经料想到会引起很大争议。事实上,‘泛雕塑’这个概念并不是我们首先提出。评论家殷双喜先生便曾经撰文探讨‘泛雕塑’的现象。我们作为雕塑界非常重要的团体和媒体(我本人也是雕塑专业委员会的常务副会长)今天如此隆重地重提‘泛雕塑’,为此举办大型展览和论坛,实际上是从实践和理论层面探讨雕塑艺术的本体问题。探讨雕塑在当代文化的语境下与时代发生的冲突与融合以及所带来的种种可能性,是一种深化和探索,而并非破坏。”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漆艺研究实验室主任周剑石先生认为:交叉学科、融合、大美术,原来固有的石、木、金属的雕塑概念大大扩展了,出现了很多新材料的作品。如纤维中的软雕塑、漆艺中的漆雕塑。这样会使每种材料都可以在平面、立体和空间中最大限度的展开自己无限广阔的艺术空间。
台湾雕塑学会会长杨奉琛先生认为:“艺术的表现在近几年有了非常大的改变。我觉得这个时候提出‘泛雕塑’,的确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机。‘泛雕塑’将重新开启雕塑的活路。它包括行政管理、经济活动等各方面的元素,是综合的、多元的、全方位的。它是一个开始,未来要整合各行各业,要和城市规划、建筑造型、主题公园、社区营造、人民生活等结合起来,要跟各方面的专家都有整合的机会。”
笔者曾经与《中国美术馆》杂志特约法国观察员澹如就“泛雕塑”的理念交流过,她指出:在西方是无所谓“泛雕塑”的,雕塑艺术随着时代发展引入各种艺术样式、风格、潮流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泛雕塑”是一个非常有中国特色的提法,并非是我们将雕塑的概念“泛”化了,而是原本我们就将雕塑的概念“狭窄化”了。
二、“泛”是什么样的“泛”?
有人说:雕塑就是雕塑,不存在什么泛不泛的问题。如果雕塑可泛,有没有泛油画,泛国画?那么,“泛雕塑”到底泛的是什么?
展览主办方对“泛雕塑”的定义是:材料、技术、观念是开放的,最终作品是个性化的立体造型艺术。
韩美林先生在2007泛雕塑艺术展新闻发布会上很坦诚地说:他就尝试过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作画,甚至在传统颜料中添加茶水和果汁。任何只要可以为艺术创作所需的材料和技法都可以为己所用。对于艺术而言,种种变化之外,不变的是它的审美价值,以及它对人类情感的真实表达。
钱绍武先生在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上认为:真正由全人类缔造出的雕塑艺术恰恰不是纯雕塑,而是“泛雕塑”。一切雕塑都有造型的形态,一切造型都有审美的因素。不同民族、不同群体对审美的认知状态是不同的。有价值、可以被保留下来的恰恰是富有民族情感的事物,“泛” 还是要解决人类共同情感的问题。
范伟民先生说:“雕塑是雕塑家结合对物象的认识与技巧,创作出具备特殊美感的物件。这是一种三度空间的艺术表现,也是人类艺术史演绎中不可忽视的一类艺术创作。传统雕塑不仅反映出创作者的独特风格,也昭示出人类审美的演进。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雕塑已经不能涵盖现代雕塑发展的现状,我们已经难以用简单的语言去定义或说明当下的雕塑表现,这不仅因为科学技术革新所带来的雕塑媒材及技术的革新,还因为雕塑已经从表现艺术家对媒材的认识,更进一步发展到了艺术家表现对社会环境与艺术潮流的一种反思。‘泛雕塑’意味着在当代审美空间的拓展下,以一种宽容博大的态度来对待这个不断变化延伸,互相交融跨界的艺术领域,把以前传统角度中各个看似并不相关甚至对立的门类相互统一起来,在多元化的视角中彼此对应和参照,同时也在矛盾和碰撞当中发现彼此的价值,并实现价值的提升。‘泛’在于对材料、技术、观念的开放,‘泛’在创新和包容的态度,但坚守的是艺术品所独有的审美价值!”
三、我们怎么“泛”?
对于“泛雕塑”“泛”的途径,范伟民先生提出:首先是科学技术的介入,拓展雕塑创作的媒材、技法和观念,将当代科技研究的成果,诸如新型材料,声、光、电、磁等科技原理等都运用到雕塑创作之中。第二,借用、吸纳其他门类的艺术样式,与建筑、环境、人文、哲学、工业等各行业结合,如现在便已出现在公共艺术中的景观造型因素,绘塑结合手法、卡通片中的造型样式,影视、视频因素的借用等等。第三,“泛雕塑”要借助文化创意产业的东风,推动艺术走向市场,走向生活。
杨奉琛先生的观点也与其非常一致,他解释得更为详细:“因为媒材增多,现代的雕塑就像绘画一样丰富,纯雕塑的发展前途非常广阔。有些雕塑家非常适应这种变化,他们可以像过去一样运用各种材料表达雕塑创作,走出一条纯雕塑的当代发展之路。另外一支雕塑发展的脉络,是和生活开始结合。从城市发展看,实用空间里,公共空间里,我们可以创造大型的主题公园,甚至可以改变建筑物的造型。2008奥运场馆的‘水立方’和‘鸟巢’可以说是最佳案例,是非常有个性、另类的、有思想的建筑造型。并且我们也可以把雕塑创作运用到生活的器具上,我想在中国这也可以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立体的雕塑一旦和文化创意产业结合起来,将会是非常广阔的创作前景。泛雕塑和纯雕塑最大的不同,是必然要进入经营,为全人类服务,提升全人类的精神生活。”
诚如钱绍武先生所言:“艺术就应该走进市场,走进百姓生活。我们就应该有这种敢为天下先的劲头,在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上多作尝试,摸索一些新路子。”我们且拭目以待即将于10月11日-14日在上海世贸商城举行的”2007泛雕塑艺术展”!
|